刊名:植物学报
曾用名:植物学通报
主办: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;中国植物学会
主管:中国科学院
ISSN:1674-3466
CN:11-5705/Q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1.422857
被引频次:190718
数据库收录:
中文核心期刊(2017);SCI科学引文索引(2014);统计源期刊(2018);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(2019-2020);期刊分类:林业
文|弥小木
“天空不能没有星星,大地不能没有花朵,人间不能没有爱。”写下这几句诗的歌德,不仅是一位诗人,还是一位自然科学家。对于植物的研究,歌德在1790年写出一本《植物变形记》,提出“花是由叶子变形而成的。”可惜的是,歌德的这一观点,在170年后,才被生物界证实。
时代在进步,人类对大自然的研究,从未停止。就像达尔文说的“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越多,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”。
大自然吸引着人类,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。走进花园,会有各色的美丽花草,供人观赏。面对这些令人赏心悦目的花镜,想要深入了解,却又有了犯难心理。市面上有关植物书籍的种类那样多,孩子感兴趣的并不多。遇见一本有趣的植物科普书籍,或许,能点燃孩子抑或是大人,了解植物的热情。
一般讲植物的书籍,分类相对常规,除非本身对植物有非常浓厚的兴趣,不然阅读相关书籍的次数会比较少。《植物的朋友圈》用非常不一样的视角,了解植物。《植物的朋友圈》的植物分类,读来非常有意思,按照颜色归类的部分,翻阅《植物的朋友圈》,感受到的是视觉与视角的享受。
《植物的朋友圈》除了颜色,还有非常奇特的分类,让人觉得意外又情理之中。原来,植物还能这样分,很是有趣。《植物的朋友圈》是瑞士插画师埃德里安娜·巴尔曼,花3年的时间细心求证之后,画出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植物分类。进入埃德里安娜·巴尔曼的个人主页,扑面而来的是清新、别致的画风,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,看了都让人心生喜欢。如果想体会埃德里安娜·巴尔曼的画风,《植物的朋友圈》不容错过。翻阅《植物的朋友圈》,不仅能让人认识日常的植物,还能了解植物界的奇闻异事,并且在一页页的阅读中,提升对美的感知。
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说:“任何科学研究,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。”无论何时,兴趣是了解事物的初衷,也是深入研究的原始动力。
小时候的达尔文,对身边的一切事物很感兴趣,比如甲虫。小小年纪的他,遇见没见过的甲虫,手中抓两只,看到第三只,没地方放,索性将一只甲虫放进嘴里。可惜,一开始的达尔文,并没有学喜欢的动物学。因为家人的期待,达尔文先学医,后来又学神学,然而他对医学、神学并不太感兴趣,在那些领域都表现平平。或许达尔文的兴趣在小时候抓甲虫时,就曾流露出来过。大自然,吸引着达尔文。达尔文后来又对食虫植物着了迷,并且做了深入研究,写了一本《食虫植物》。
歌德、达尔文,都是因为对植物有了兴趣,才有了后来的深入研究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阅读也一样。有趣的书,会吸引着人不断翻阅。《植物的朋友圈》不同于市面上一般的植物书籍,这本书并不讲授怎样成为一名植物学家,而是带给读者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。
阅读《植物的朋友圈》,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。《植物的朋友圈》,丰富的内容,鲜艳的色彩,新奇的视角,整本书读下来,会发现原来了解植物,不枯燥,也不难。
《植物的朋友圈》中的植物分类:酸爽派、乐水者、染色植物、可转化植物、厚皮果子……这种分类方法,不太常见,却很有意思。有些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蔬果,有些未曾见过,翻阅中涨了知识。
从《植物的朋友圈》开始,带着孩子走进植物的世界,走进大自然,了解大自然。
打通与生活的通道五光十色的世界,植物以特有的生命形态,存在于人类的身边。每日吃的蔬果,路边可见的花草,有些看起来是常识的内容,现在的孩子们却并不了解。记得有档少儿节目,让孩子去菜场找相应的蔬菜。结果因为孩子平时远离厨房,吃的都是盘中现成的菜,一下子去菜场,面对种类繁多的蔬菜,孩子压根无从下手,哪怕是简单的葱,摆放在眼前,也不认识。
让《植物的朋友圈》,帮助孩子与现实建立联系。《植物的朋友圈》中,介绍各种常见的蔬菜瓜果。
《植物的朋友圈》中可口的果子。
细心到要不要吐核都做了分类。
厚皮果子。
文章来源:《植物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zwxb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407/9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