刊名:植物学报
曾用名:植物学通报
主办: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;中国植物学会
主管:中国科学院
ISSN:1674-3466
CN:11-5705/Q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1.422857
被引频次:190718
数据库收录:
中文核心期刊(2017);SCI科学引文索引(2014);统计源期刊(2018);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(2019-2020);期刊分类:林业
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,春天和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会看到小草上有唾沫,就像被人吐了口痰似的(如上图)。
不知道你们那边管这个叫什么?在我们这边,老人经常会告诫小孩子,不要去触碰这东西,因为这个是毒蛇的痰,它是有毒的,更有甚者,认为这是蛇用来标记领地用的,如果破坏它的话,蛇会来找你。
所以,我小时候看到这东西都是绕着走,生怕自己不小心勾到。
直到我读大学了,和室友谈论这个有趣的东西的时候,我才第一次知道这些唾液是一种叫“吹泡虫”的昆虫制造的,和毒蛇没有半毛钱关系,只是当时我们并没有讨论出这种昆虫为什么要这样吹泡泡。
什么是吹泡虫?
其实,吹泡虫只是某些地方的叫法,有些地方也叫它吹沫虫,这货真正的名字叫沫蝉,和它的那些近亲——会鸣叫的蝉一样,对植物是有害的。
沫蝉科物种还挺多的,分布在世界各地,其中有一些是不吹泡泡的,这些不同种类的沫蝉看着会有所不同,但最主要的区别是它们宿主植物是不同的。
图注:不同种类的沫蝉
沫蝉吹的这些泡泡相当于是它们的房子,幼虫和成虫(相对不是很成熟的)都会这么做,它们躲在这些泡泡里就像我们在家里一样安全,这让它们没有任何的天敌,毕竟哪种动物不忌惮这种来历不明奇怪的泡泡呢(我只要想到自己厌恶这种泡泡的感觉,就很能理解它们没有任何天敌)。
除了拥有这样一个安全的“房子”之外,沫蝉的逃生能力也是一流的,成虫身体几乎不到2厘米,却能跳70厘米高,这个爆发能力是很强的,有危险的时候,可以瞬间溜之大吉。
由于成虫外表和青蛙有点像,配上它这么高超的跳跃能力,我在一些论坛上看到很多人把它错当成青蛙。
对了,它们的幼虫也是一位跳跃能手,由于它们一般都生活在一定高度的草上,所以它们可以轻松跳出超过身体100倍的距离躲避危险,有点偷师了跳蚤的技能。
这些泡泡是否有毒?
我们知道,植物的茎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——木质部和韧皮部,木质部将根部吸收的水分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位,然后在叶子完成光合作用。而叶子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则是通过韧皮部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位。
沫蝉的嘴巴(一根导管)正是扎入到这两个部位吸食水分和营养物质的,水分是它们能够不停吹泡泡的原因,而那些营养物质则是它们生命所需的全部。
我们前面有用“唾液”来形容这种泡泡,其实这是不正确的,因为它并不是从嘴巴分泌出来的,而是从它们的尾部,这些泡泡更像是它们的排泄物。
好吧,口味瞬间有点重了,但沫蝉确实住在它们自己的排泄物里的。
图注:沫蝉在蛇莓上,所以被联想到毒蛇
我们常规的认识里,动物们都应该头朝上的生活,因为头朝下的话,在重力的作用下很容易脑充血。
但是,沫蝉却是典型头朝下生活的(体型小的动物不用担心脑充血,蝙蝠能够挂着睡觉而不脑充血的原因也是因为它们体型小),一般情况下,它们是尾部朝上,然后就像我们看到那样用尾部不停吹泡泡。
这种泡泡看着有点恶心,但它是无毒的,因为沫蝉的食物主要就是水和植物的糖,所以它们排泄物也基本不可能有毒。
只是这些泡泡不仅仅只有水,还有一些其它物质,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物质是它们分泌的一种表面活性剂,这种物质的作用有点像洗洁精,它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,只有这样水才能形成泡泡。
当活性剂和水混合后,沫蝉就会通过气管把气体吹进去,一个接着一个,直到它看起来像一口痰一样。
由于它们的幼虫一般在春天孵化,然后在夏天的时候变成成虫,我们前面说过沫蝉成虫和幼虫都会吹泡泡,但是泡泡在这两个季节并不是特别容易长存,它很容易挥发掉。
所以,沫蝉是一直在工作着的,几乎24小时不停地吹泡泡,所以一天的排水量十分惊人,有一组数据显示,它们一天要排出超过体重280倍的水。
图注:青蛙也会制造沫沫
这种泡泡有什么作用?
如果你曾仔细观察过大自然,你会发现,这样吹泡泡的不只是沫蝉,有一些青蛙(特别是树蛙)也会这么做。
青蛙一般只有繁育下一代的时候才会这么做,它们把自己的卵排在自己吹的泡泡里,主要目的是让卵保持湿润和适合的温度,以及保护它们躲避捕食者,等这些小蝌蚪孵化出来之后会直接掉到水里。
文章来源:《植物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zwxbzz.cn/zonghexinwen/2021/1020/1710.html